我的复读桌角,总放着一本磨破了封皮的错题本。蓝色的硬壳封面被钢笔戳出了几个小坑,边角处还沾着淡淡的墨水印,那是去年整理错题时不小心洒上的;内页密密麻麻写满了红黑蓝三色字迹,红色标错因、黑色写解析、蓝色注同类题思路,翻到最后几页,还能看到去年高考前慌乱写下的潦草笔记 —— 字迹歪斜,连公式都漏了符号,那是我第一次高考失利的见证网络配资,也是我广州高考复读学校复读一年最珍贵的 “宝藏”。
刚复读时,我对着满纸红叉的数学试卷手足无措。班主任李老师把我的错题本翻了一遍,指尖在那些只改了答案、没写解析的题目上停顿,眉头轻轻皱起:“错题不是改完就完了,要像解剖麻雀一样,把错因、思路、同类题都理清楚,不然下次还会错。” 他随手拿起红笔,在一道函数题旁写下 “定义域未考虑,同类题见必修一 P38”,示范完又抬头看着我:“慢慢来,把每道错题吃透,比刷十套新卷有用。” 那天晚上,我坐在台灯下,第一次认真对待错题:把 “三角函数公式记错”“立体几何辅助线画错” 这样的错因标在题旁,再从真题集里找两道同类题剪下来贴在后面,用红笔勾出解题关键步骤,连草稿纸都工整地附在页边。
展开剩余60%在广州高考复读学校三个月后,这本错题本渐渐有了 “分量”—— 不仅是厚度增加,更藏着我一点点补上的知识漏洞。翻开第一页的函数题,第一次做错时,我连定义域 x≠0 都忘了考虑,直接代入计算;第二次遇到类似题,我在旁边写着 “先看 x 取值范围,再求导判断单调性”,还画了个小小的提醒符号;到了模考,这类题已经能轻松拿下,甚至能给同桌讲清解题思路。有次晚自习,同桌借我的错题本参考,翻到中间突然停下,指着一道立体几何题笑:“你看你以前的错题,解析写得比老师的板书还详细,现在都能当例题了!” 我笑着接过本子,指尖划过那些逐渐整齐的字迹,突然发现,原来成长就藏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,藏在每一次认真修改的痕迹中。
高考前一周,我把错题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。从最初的 “满页红叉” 到后来的 “偶有错误”,从潦草的字迹到工整的解析,每一页都记录着我走过的路:有模考失利后的崩溃,有弄懂难题时的喜悦,还有深夜刷题时的坚持。走进考场那天,我特意把错题本放进书包 —— 不是为了考前突击,而是想带着这份 “底气”,告诉自己:你已经把能补的漏洞都补了,把能做的努力都做了,剩下的,只管从容落笔。
成绩出来那天,我看着屏幕上超出目标线二十分的分数,手有点抖,第一时间翻开了那本错题本。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纸页上,那些红黑蓝的字迹仿佛闪着光,像星星一样缀在纸页间。原来,那些熬过的夜、改对的错题,从来都不是无用功,它们一点点照亮了我的广州高考复读学校复读路,也照亮了我走向理想的未来 —— 而这本磨破封皮的错题本,会永远提醒我:所有的努力,终有回响。
发布于:广东省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